草原蜥

Trapelus sanguinolenta   Pallas
   

  165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尾鳞斜列,不形成环,亦不分节;吻鳞及上下唇鳞均较小,唇缘呈锯齿状;通身鳞片(包括腹鳞)几均具棱;指趾下瓣亦具数棱,棱尖出呈棘;鼓膜下陷,形成外耳道。
形态 全长雄性(100十171) mm(新疆伊宁),雌性(101十150)mm(新疆伊宁)。
头长仅略大于头宽,呈心脏形,吻端不超出下领,二者基本平齐。鼻孔扁圆或近圆形,位于头侧吻端与眼前角之间的中线处略靠近吻端,开口向外后方;眼大小适中,瞳孔圆形,上睫脊发达;耳孔较小,远小于眼径,鼓膜深陷,形成外耳道,耳孔上缘具较长刺鳞,局部覆盖耳孔。吻鳞较小,其宽度仅为相邻上唇鳞的2倍,宽大于高,其上缘略呈弧形;头背被覆小鳞,额部两眶上鳞之间及顶部者稍大;枕部及颌角之鳞棱强,后缘尖出,头背其余鳞片棱弱;顶眼为一较小而凸出的白点,其四周围以一圈远较头顶部其余鳞片为小的粒鳞;枕部有若干尖出的刺鳞。头侧鼻鳞较大,梨形或椭圆形,前窄后宽,鼻孔即开于较宽的后半,鼻鳞与吻鳞之间相隔3-4枚小鳞,鼻鳞与上唇鳞之间相隔3-4排小鳞,左右鼻鳞之间在吻背相隔5-6枚具棱鳞片;上睫脊由7-10枚鳞片构成,其前端几与鼻鳞连续,仅相距2-3枚小鳞;上下眼睑均被覆细粒鳞,眼睑游离缘鳞片呈锯齿状,下眼睑细粒鳞与上唇鳞之间相隔6排小鳞。上下唇鳞均较小,唇缘锯齿状,上唇鳞每侧17-21枚,下唇鳞每侧18-19枚。上下领前端左右第一枚牙齿均特别长,圆锥状,似獠牙;上颌其余牙齿均较小,前后大小几乎一致;下颌其余牙齿前部者极小,向后渐次增大;除撩牙外,上下颌牙齿都是扁平剑状的侧生齿。头腹颊鳞较小,仅略大于相邻下唇鳞,略近梯形,前宽后略窄,其后缘切5枚左右较大而凸出的平滑鳞 片;下唇鳞内侧与之平行的有2-3行窄长鳞片;颌部其余鳞片稍大,均起棱,排列整齐。有喉褶,略似三角形。
躯干背面鳞片较大,起强棱,不斜向中线排列;体侧鳞片稍小,亦具强棱;背鳞及侧鳞的棱尖均翘出向后上方;腹鳞小于背鳞,棱较弱。
四肢适中而长,前肢贴体后伸几达胯部,后肢贴体前伸达颌角;前后肢背面均被覆强烈起棱的鳞片,内侧鳞片棱较弱;指趾较短,指式4>3>5≈2>1,趾式4>3>2≈5>1;指趾下瓣具数棱,棱尖突出成棘;爪长而锐利。
尾圆柱形,基部略膨大,不明显平扁,向后逐渐变细,末端尖,被覆强棱鳞,尾基部一周鳞数少于30枚,尾鳞斜列,不形成环与节。
酒精浸制标本背面灰褐色而有黑褐色斑纹,在正背形成中空的菱形大斑块,肩上与荐背各1个,其间有4个,尾基背面1个,共7个;尾及四肢背面则成黑褐色横纹。躯干、四肢及尾腹面灰白色或散有不规则灰黑色斑。雄性头腹黑褐色,喉部色最深,自此向前呈放射状纹。
核型:2n=46, 241+22M, NF=46,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,No. 4有明显的次缢痕(马英梅与吴敏,1994;曾晓茂等,未发表资料)。
查看标本 新疆:伊宁2♂♂1早1 J (CIB-861001、R61006、W6911、W7562)。


生物学

除《新疆脊椎动物简志》有简略介绍外,国内尚无研究。据前苏联学者报道:习栖于有灌木或半乔木的各种类型的荒漠或半荒漠,也见于石山、河岸、居民点或路边。利用各种啮齿动物、食虫类动物、陆龟的洞穴,石下罅隙或土壤裂缝为隐蔽栖身处。杂食性,以各种昆虫、蛛形类、多足类动物为食,也吃植物的花、茎、叶等。卵生,每年产卵2-3次,产卵4-18枚于洞穴中或挖掘的圆锥形窝内,卵径9-13mm* 18-21 mm,刚孵出的仔蜥头体长29-40mm,重0.95-2.22g。头体长达65-70mm以上时达到性成熟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分布于高加索东部,里海东岸向东到哈萨克斯坦东
部,向南到伊朗及阿富汗北部。

国内分布

在我国仅见于新疆西部天山地区。
新疆[ 伊宁伊犁河谷(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标本),阿克苏(袁国映,1991:《新
疆脊椎动物简志》111页)]